什么?
看到標題,我相信您一定會大吃一驚,繼而痛罵小編,你肯定就是在胡說八道,要么就是腦子秀逗了。網友們肯定會認為,錢是滿足需求的交換媒介,人類都有需求的欲望,如果不喜歡錢,真的要么成仙了,要么就是真的有問題。更不要提那些為了錢做出什么事來的那些明星。但是,根據澳大利亞一個叫新生活的科研小組的調查解釋,人其實并沒有那么喜歡錢。
調查小組首先進行了一個實驗。
他們將80名實驗對象分為兩派,一派是假扮購買者,一派是假扮銷售者。然后,根據調查小組的要求,他們分別獲得了大約5~10個商品,有日常也有貴重商品。銷售者必須把手里的商品聚集起來,換取購買者手里的商品,而購買者只需要換出自己手中商品的10%,大約10美元即可獲得成功,而銷售者換取拿到的商品的價值達到100美元即算成功,也就是一個銷售對應十個“顧客”。而后雙方均能獲得100美元的獎勵。
兩派拿到商品之后,分別進行了銷售和購買。而后調查人員發現,為了獲取購買者的購買意愿,銷售者通常會把自己手里的商品低于市場價格,甚至換取低于商品本身價值的商品。換句話說,在這個市場當中,由于購買者的購買意愿被降低到了10%,流通的商品數量也大大減少,而后為了使得自己的商品能夠脫銷,銷售者發生了一定量的“商品膨脹”。
然而,當實驗者仔細研究之后,卻發現了不尋常的問題。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,不少人為了達到完成目標,集中起來組建了小組,但是在小組行動中,有不少人開始忽視商品本身的價值。有人甚至為了獲取到顧客手里的商品,把數枚價值超過了50美元的寶石換給了購買者。換句話說,在這種情況下。商品本身的價值也被變得“不值錢”了。
研究小組人員做出了解釋,在這種情況下,銷售者獲得的商品本身就可以類比成貨幣,但是由于銷售者本身追求的是真實的“貨幣”100美元,對隱藏在實驗當中的“類比貨幣”的價值變小了。換句話說,在這種情況下,明明都是財物,可是實驗成員明顯對其中一種財物表示出了興趣。研究人員認為,其實這就是人的本性,實際上人并不愛錢。
“錢實際上就是勞動和商品的一種固定的交換媒介,它其實也是一種商品,它的價值是政府賦予它的?墒,其實人真正愛的是所需的東西,如果這個東西和錢不對稱,那么人其實通常會放棄錢而選擇所需要的東西,比如在沙漠當中沒人會喜歡錢,而是帶上足夠的食物和水。換句話說,人其實根本不愛錢。”
來自尾猿會網旗下猴子創客空間“羅馬你洗牙”科普團隊供稿作品。
本文原創,由團隊提供,轉載需注明來源尾猿會網和作者。